1、《陋室铭》,唐代文学家刘禹锡著,文章表现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洁身自好、不慕名利的生活态度。
(资料图片)
2、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流露出作者安贫乐道的隐逸情趣。
3、“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叫做“铭”。
4、目录简介作者写法鉴赏教案“仿写铭”展开编辑本段简介 《陋室铭》选自《全唐文》卷六百零八集为陶渊明著。
5、“铭”本是古代刻于金属器具和碑文上用以叙述生平事迹的一些赞颂或警戒性的文字,多用于歌功颂德与昭申鉴戒。
6、后来逐渐发展演变为一种独立的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7、由于这种文体独特的历史渊源,使这种文体具有篇制短小、文字简约、寓意深刻等特点。
8、 根据古文体的分类, “铭”是应用文。
9、明白了铭的意思,也就明白题意,即对陋室描述,通过陋室对论语进行歌颂。
10、实际上也就是借陋室之名行破迷开悟,引人入圣,这才是作者真正的意思。
11、托物言志,以此阐明作者的生活态度和人生观。
12、这一点与《爱莲说》颇为相似。
13、此处陋室是刘禹锡于长庆四年任和州刺史时所建。
14、 原文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15、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16、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17、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18、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19、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20、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21、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22、孔子云:何陋之有?译文 山不一定要高,有了仙人居住就成了名山。
23、水不一定要深,有了龙就成为灵异的水了。
24、这是简陋的房子,只是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
25、碧绿的苔痕长到了阶上;青葱的草色映入了帘里。
26、在这里和我谈笑的都是读书人,来往没有知识浅薄的人。
27、闲时可以用来调弄不加装饰的琴,阅读佛经。
28、没有官场奏乐的声音扰乱双耳,没有官府的公文使人劳累。
29、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的亭子。
30、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解字 题目:选自《全唐文》。
31、陋室:简陋的屋子。
32、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发展成一种文体。
33、 (1) 在:在于,在乎,动词。
34、 (2) 名:名词作动词,出名。
35、 (3) 灵:有灵性,这里作动词。
36、 (4) 斯是陋室:斯:指示代词,这。
37、是:判断动词。
38、陋室:简陋的屋子。
39、 (5) 惟吾德馨: 惟:只,这里指住屋的人自己。
40、馨: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
41、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
42、德馨:品德高尚。
43、馨,香气散布的远,古代常用来形容人的品德高尚。
44、吾:我,这里指作者,陋室的主人。
45、 〔6〕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碧绿的苔痕长到了阶上;青葱的草色映入了帘里。
46、说明来拜访刘禹锡的人少。
47、草色入帘青,庭草不除,反映了室主人淡泊名利的心态,渲染了恬静的气氛。
48、上:动词; (7) 鸿儒:大儒,博学的人,学识渊博的学者。
49、鸿:通“洪”,大。
50、儒:有学问的人。
51、 (8) 白丁:原指平民百姓,这里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
52、 (9)调(tiáo)素琴:调,弹奏,调弄;素琴,不加装饰的琴。
53、 (10)金经:古代用泥金书写而成的佛经。
54、 (11)丝竹:琴、瑟、箫、笛等乐器的总称,“丝”指弦乐器,“竹”指管乐器。
55、这里指奏乐的声音。
56、 (12)之:助词,用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无实义。
57、 (13)乱耳:使耳朵扰乱(使动用法)。
58、乱:使……扰乱。
59、 (14)案牍(dú):官府的公文。
60、牍,①古代写字用的木简。
61、②文件;书信。
62、 (15)劳形:使身体劳累(使动用法)。
63、劳:使……劳累。
64、形,形体、身体。
65、 (16)南阳:地名,今河南省南阳市西。
66、诸葛亮在出山之前,曾在南阳卧龙岗中隐居躬耕。
67、 (17)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的亭子。
68、这两句是说,诸葛庐和子云亭都很简陋,因为居住的人很有名,所以受到人们的景仰。
69、诸葛亮,字孔明,三国时蜀汉丞相,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出仕前曾隐居南阳郡隆中山中。
70、扬雄,字子云,西汉时文学家,蜀郡成都人。
71、庐,简陋的小屋子。
72、 (18)何陋之有:有什么简陋呢?之: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无实义。
73、全句意为“有何陋”。
74、语见《论语·子罕》:"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孔子认为,九夷虽然简陋,但是有君子住在那里,就不简陋了。
75、本文只用“何陋之有”,兼含着“君子之居”的意思。
76、此处引用孔子的话证“陋室”说明“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不陋。
77、与前文“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遥相呼应。
78、把个"陋"字彻底翻了过来,达到"不陋"的最完美的境界,这是全文的点睛之笔。
79、突出表明了作者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80、 一词多义: 1.之: ①用于主谓之间,不译:无丝竹之乱耳 ②倒装标志,不译:何陋之有 2.往来: ①表示交往的人:往来无白丁 ②表示来来往往的人:其中往来种作(《桃花源记》) 字词活用 1.名:名词活用为动词,闻名,著名。
81、例句: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2.灵:名词活用为动词,显出灵异。
82、例句: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3.馨:名词活用为动词,有了芳馨。
83、例句: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4.乱:动词用作使动词,使……受到扰乱。
84、例句:无丝竹之乱耳 5.劳:动词用作使动词,使……感到劳累。
85、例句:无案牍之劳形释义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86、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87、 ”译文:山不在于高,有仙人就出名了。
88、水不在于深,有了龙就灵验了。
89、 在,在于。
90、 名,动词,出名。
91、 灵,灵异。
92、 (2)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93、 译文:这是一间简陋的屋子,只是我(住屋的人)的品德高尚(就不感到简陋了)。
94、 斯,这。
95、惟,只。
96、吾,我。
97、德,品德。
98、馨,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
99、德馨,指品德高尚。
100、 (3)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101、 译文:苔痕碧绿,长到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眼)帘中。
102、 上,长到,蔓到。
103、 (4)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104、 译文:到这里谈笑的都是渊博的大学者,交往的没有知识浅薄的人。
105、 鸿儒,大儒,博学的人,旧指读书人。
106、鸿,通“洪”,大。
107、 白丁,平民,这里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
108、 往来,偏义复词,词义偏重在“来”上。
109、 (5)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110、 译文:可以弹奏不加装饰的古琴,阅读佛经。
111、 调,调弄,弹奏。
112、 素琴,不加装饰的琴。
113、 金经,泛指佛经。
114、 (6)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115、 译文:没有官场嘈杂的音乐扰乱耳鼓,也没有官府的公文来使身体劳累。
116、 丝竹,琴瑟、萧管等乐器。
117、这里指奏乐的声音。
118、 案牍,官府的公文。
119、 之,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120、 劳,使……劳累。
121、 形,形体,身体 (7)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122、孔子云:“何陋之有?” 译文: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的亭子。
123、(这句话是说,诸葛庐和子云亭都很简陋,但因为主人很有名,所以受到人们的景仰。
124、 )孔子说:“有什么简陋呢?”(见《论语·子罕》篇) 南阳,郡名。
125、诸葛亮的躬耕隐居之地在邓县隆中,属于南阳郡诸葛,指诸葛亮,三国时蜀国的丞相,著名的政治家。
126、 西蜀,现在的四川。
127、子云,指杨雄,西汉文学家。
128、编辑本段作者刘禹锡 《陋室铭》的作者,人们普遍认为该文为刘禹锡所著。
129、刘禹锡(772-842),河南洛阳人。
130、字梦德,晚年自称“庐山人”,是“古文运动”的积极参与者,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政治家,世称“刘宾客”、诗豪。
131、刘禹锡生于嘉兴(当时属苏州),洛阳(今属河南)人,自言系出中山(今河北定县)。
132、唐代大诗人、文学家、哲学家和进步的思想家。
133、刘禹锡生活在唐代中后期,晚年任太子宾客加检校礼部尚书,与朋友交游赋诗,生活闲适。
134、死后被追赠为户部尚书。
135、其诗现存800余首。
136、其学习民歌,反映民众生活和风土人情的诗,题材广阔,风格上汲取巴蜀民歌含蓄宛转、朴素优美的特色,清新自然,健康活泼,充满生活情趣。
137、其讽刺诗往往以寓言托物手法,抨击镇压永贞革新的权贵,涉及较广的社会现象。
138、晚年所作,风格渐趋含蓄,讽刺而不露痕迹。
139、词作亦存四十余首,具有民歌特色,著有《刘宾客集》(一称《刘梦得文集》)刘禹锡在洛阳时,与白居易共创《忆江南》词牌。
140、 唐顺宗时,热心赞助王叔文的政治革新,反对宦官专权的藩镇割据势力。
141、失败后,屡遭贬谪,本文即作于此间。
142、刘禹锡为人正直,在政治上主张法治。
143、在文学上,他比较重视文艺的社会价值。
144、他流传下来的作品,有不少具有明显的进取精神。
145、王安石称他为“天下奇才”,白居易称他为“诗豪”。
146、刘禹锡因革新,得罪了当朝权贵宠臣,被贬为安徽省和州刺史。
147、按当时的规定,他应住衙门里三间三厦的屋子;可是和州的策知县是个趋炎附势的小人,他见刘禹锡被贬而来,便多方刁难他,给他小鞋穿。
148、策知县先叫刘禹锡在城南面江而居。
149、刘禹锡不但不埋怨,反而高兴的撰写了一联贴于房门:“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争思辩”。
150、他的这一举动气坏了策知县,他 又令衙门的书丞将刘禹锡的房子由城南门调至城北门,住房由三间缩小到一间半,而这一间半位于得胜河边,附近有一排排的杨柳。
151、刘禹锡见了此景,又作了一联:“杨柳青青江水平,人在历阳心在京”。
152、他仍在此处读书作文。
153、策知县气得肺都要炸了,又和书丞商量,为刘禹锡在城中寻了一间只能容一床一桌一椅的小屋。
154、仅半年,连搬三次家。
155、刘禹锡想此狗官欺人太甚了,便愤然提笔写下《陋室铭》并请人刻于石上,立在门前,气得策知县一筹莫展,哑口无言。
156、由此可见《陋室铭》并非是自命清高、孤芳自赏之作,而是愤世嫉俗之作。
157、所谓清高是“不问政治,与世无争,安贫乐道,洁身自好”。
158、刘禹锡写《陋室铭》本身就是与恶势力进行不屈的抗争,为官而不计较居室的大小、陋与不陋,恰是他为政清廉的真实写照。
159、(八年级课本上标为刘禹锡)非常正确崔沔 一说,《陋室铭》的真正作者是崔沔。
160、崔沔,字善冲,唐朝诗人。
161、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原籍博陵,今河北安平,进士出身。
162、《中国人名大辞典》刘禹锡小传:“登贞元进士弘词二科。
163、官监察御史。
164、以附王叔文,坐贬朗州司马,作《竹枝词》十余篇,武陵夷俚悉歌之。
165、久之召还。
166、又以作《玄都观》诗,语涉讥忿。
167、出为播州刺史,易连州,又徙夔州。
168、后由和州刺史入为主客郎中,集贤直学士,复刺苏州。
169、再迁太子宾客。
170、禹锡恃才而废,乃以文章自适。
171、素善诗,晚尤精,白居易推为诗豪。
172、会昌中加检校礼部尚书卒。
173、有《刘宾客文集》及《外集》。
174、”传中只言刘禹锡作《竹枝词》及《玄都观》诗,未提及《陋室铭》。
175、作《竹枝辞》的心境与当时遭贬斥的处境相吻合。
176、据《新唐书》卷一六八本传记载:“宪宗立,叔文等败,禹锡贬连州刺史,未至,斥朗州司马。
177、州接夜郎诸夷,风俗陋甚,家喜巫鬼,每祠歌《竹枝词》……禹锡谓屈原居沅、湘间作《九歌》,使楚人以迎送神。
178、乃倚其声,作《竹枝词》十余篇。
179、”刘禹锡被谪贬到朗州,其遭遇处境与屈原相似,故仿《九歌》作《竹枝词》以屈原自况,完全切合客观实际。
180、倘若作有《陋室铭》,应收入《刘宾客文集》或《外集》,但此二集中未见此文。
181、 《中国人名大辞典》905页崔沔小传:“崔沔,唐长安人,字善冲。
182、擢进士,举贤良方正第。
183、岑羲(侍中)深器之,曰:‘今郗诜也。
184、’沔深明《礼经》,详定宗庙笾豆之数及六亲服法,多所建议。
185、性俭约,禄廪随散宗族,不治居宅,尝作《陋室铭》以见志。
186、卒谥‘孝’。
187、” 《新唐书》卷一二九崔沔:“性情敦厚,纯谨无二言。
188、事亲笃孝,有才章,擢进士。
189、玄宗时官左散骑常侍,秘书监,太子宾客。
190、沔深明《礼经》,……性俭约自恃,禄廪随散宗族,不治居宅,尝作《陋室铭》以见志。
191、” 《中国人名大辞典》崔沔传源于史料《新唐书》。
192、以崔沔的才华、生世、秉性“俭约”“不治居宅”,作《陋室铭》表明自己的志向,是切合实情的。
193、对啊编辑本段写法技法 《陋室铭》的写作技法运用繁杂,在区区八十一字内运用了对比,白描,隐寓,用典,借代类比等手法,而且押韵,韵律感极强,读来金石掷地又自然流畅,一曲既终,犹余音绕梁,让人回味无穷。
194、句式 从句式看,《陋室铭》以骈句为主,句式整齐、节奏分明、音韵和谐,给人一种视觉上的齐整之美。
195、但《陋室铭》中"何陋之有"又是散句。
196、所以句式上《陋室铭》是骈散结合,使文章节奏明快、语言错落有致,读来抑扬顿挫,和谐悦耳,在听觉上给人音乐的美感。
197、同时,文章又重在五言,间以四言、六言,因而句式参差,文章一韵到底。
198、比兴 最突出的艺术手法的比兴。
199、文章开头运用“山”“水”类比,引出陋室具有名和灵的性质,点明主旨,暗示陋室不陋(以山水比陋室,以仙龙比德,以名灵比馨)。
200、立意 从立意看,《陋室铭》以衬托手法托物言志。
201、并以反向立意的方式,只字不提陋室之“陋”,只写陋室"不陋"的一面,而"不陋"是因为"德馨",从而自然地达到了抒怀的目的。
202、表达了作者洁身自好、不慕富贵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以及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情感。
203、 从线索看,《陋室铭》以"惟吾德馨"的立意贯穿全文的始终:开头引出"惟吾德馨",而后又以居室环境、往来人物和日常生活表述"惟吾德馨",最后又以"诸葛庐","子云亭"的"何陋之有"映衬"惟吾德馨"。
204、这都是作者的主观感受。
205、言志 作者引用何陋之有的用意在于“陋室不陋”,“惟吾德馨”统领全篇。
206、 从表达方式看,《陋室铭》聚描写、抒情、议论于一体。
207、通过具体描写"陋室"恬静、雅致的环境和主人高雅的风度来表述自己高洁隐逸的情怀。
208、抒情 文章借助陋室说理,以抒情的笔调表明作者高洁的品格,事中见理,景中显情,诚可谓“情因景而显,景因情而生”。
209、这样就把作者的闲情逸事,居室美景写得含蓄生动而意韵悠远。
210、 文章巧于用典。
211、如借“诸葛庐”、“子云亭”以自况,且引孔子之语——“何陋之有?” 说明陋室“不陋”,从而增强了文章说理的可信性和说服力。
212、 总之,作者在文中不是以“君子”自我标榜,而是以君子的敬德修业律已,表现为一种对人生失意与仕途坎坷的超然豁达和乐观开朗的人生态度。
213、惟其如此,我们与其视其为一篇阐述陋室“不陋”的散文,倒不如说这是一首赞颂陋室以显主人淡泊高雅之生活情趣的抒情诗。
214、主题 从主题看,《陋室铭》通过对居室交往人物生活情趣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陋室铭》一文表现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洁身自好、不追求声色娱乐的生活态度。
215、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情操,流露出作者安贫乐道的隐逸情趣。
216、“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发展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有用韵的特点。
217、 刘禹锡所作散文简练深刻,自成一家。
218、《陋室铭》是他的一篇传世杰作。
219、从题目看,作者是在赞美陋室,为陋室作铭,其实不然,作者是借物抒情,托物言志。
220、本文运用借物抒情、托物言志,通过对陋室的描写,表达了作者甘居陋室、安贫乐道的思想感情,表现了作者不慕富贵,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节操。
221、全文81字,可说是字字写陋,又字字透着不陋。
222、开篇16字,为全文写不陋奠定了基调。
223、“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224、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225、”从表面看来,“仙”与“龙”是为山、水增色彩,实则是喻陋室之主。
226、陋室主人身居陋室,而精神思想却那般富有充实:“鸿儒”、“金经”、“素琴”,不单从交往、学习、愉悦几方面描写出陋室之主追求之不陋,就是“鸿、金、素”三字内涵之丰富,也是与陋无缘的。
227、正如他自己所言“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用芬芳四溢的香气形容其高尚的思想品德,这就突出了陋室之主追求的不是荣华富贵(无丝竹之乱耳),也不是功名利禄(无案牍之劳形),而是心之洁,趣之雅,德之馨。
228、作者将其陋室比作“诸葛庐”、“子云亭”,树立榜样,意在自勉,更表现出了作者安贫乐道之心,所以说“何陋之有”。
229、 这篇铭文运用托物言志的表现方法,通过赞美简陋的居室,表达了作者不慕荣利,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生活态度,保持高尚节操的愿望和不求闻达、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230、 从这篇文章,我们可以看出作者追求之高雅,精神之富有,使人感受的是陋室不陋,就是直接描写陋室的词句“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也让人体会不到一点“陋”意,给人更多的则是郁郁葱葱的青草掩映下的小屋,充满了勃勃生机。
231、真是陋室不陋。
232、 全文仅81字,有三层意思。
233、第一层(第1~3句),运用类比点明主旨:“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34、”以“山”、“水”喻“室”,以“仙”、“龙”喻“室主”,点明文章主旨“惟吾德馨”,陋室不陋。
235、第二层(第4~7句),描写居室环境、来往客人、日常生活,揭示“德馨”的内涵:幽美清雅的环境,反映室主人宁静淡泊的心境;学问渊博的来客,表明室主人高雅脱俗的情怀;恬然自适的生活,则表现主人安贫乐道的情趣和对世俗生活的厌弃,从而点明了“德馨”是“陋室不陋”的原因。
236、第三层(第8~9句),把自己的陋室与“诸葛庐”、“子云亭”相比,并以孔子的话结束全文,含蓄的表达了作者以君子自况的高雅情趣,与开头“惟吾德馨”遥相呼应。
237、修辞 (1)托物言志的写法 (2)反向立意的构思 (3)对仗工整,押韵 (4)采用类比与起兴的手法 (5)运用互文的修辞手法语法 古今异义: 在:古义(在乎,动词)今义(表示某物在某地,介词) 馨:古义(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今义(芳香) 调:古义(调弄)今义(调动) 形:古义(身体)今义(形状) 鸿:古义(大,渊博)今义(书信) 丝、竹:古义(管、弦乐器)今义(丝,丝绸;竹,竹子) 词类活用: 有仙则名,名词作动词,变得有名。
238、b有龙则灵,形容词作动词,变成灵异的水。
239、 苔痕上阶绿,绿,名词作动词,使……变青。
240、 无丝竹之乱耳,乱,使动用法,使……扰乱。
241、 无案牍之劳形,劳,使人劳累 ①用于主谓之间,不f①表示交往的人:往来无白丁 ②表往来种作(《桃花源记》) 3.是: ①判断词,是:斯是陋室 ②这个、那个:当是时(《口技》) 4.名: ①出名:有仙则名 ②名词作动词,说出:不能名其一处也(《口技》) 文言句式: 倒装句 何陋之有(应为“有何之陋”) 孔子云:“何陋之有?” (出自《论语·子罕》)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对偶)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242、(对偶)编辑本段鉴赏1—3句 《陋室铭》即开篇以山水起兴,引入正题,既显得出手不凡,也为以后的陋室歌颂功德埋下了伏笔。
243、山可以不在高,丘,有孔丘的大名,水可以不在深,渊,李渊,有李世民兴起盛唐!,只要有了仙龙就可以出名, 那么居处虽然简陋,却因主人的有“德”而“馨”,也就是说陋室因为有道德品质高尚的人存在当然也能出名,声名远播,刻金石以记之。
244、山水的平凡因仙龙而生灵秀,那么陋室当然也可借道德品质高尚之士播洒芬芳。
245、此种借力打力之技,实为绝妙,也可谓作者匠心独具。
246、特别是以仙龙点睛山水,构思奇妙。
247、“斯是陋室,唯吾德馨”,由山水仙龙入题,作者笔锋一转,直接切入了主题,看似有些突兀,但回头一看,却又浑然一体,因为上面的对比句恰好为这句的引论铺下了基础。
248、也点出了陋室不陋的原因,其原因是德馨二字。
249、 在此点看出,作者写此随笔是经过反复思考的,绝对不是一时的灵感冲动。
250、绝句可以是灵光乍现,而连接无暇却是平时的功底积累与反复推敲了。
251、4—7句 这几句写陋室环境与丰富多彩的日常生活,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252、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253、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254、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255、”完全是作者对于道德品质高尚之士的生活总结。
256、在前面几句的生花妙笔明了作者的志趣后,读者的思绪也进入了佳境,此时明理,读者更易接受作者的思想。
257、他以苔痕上阶绿的淡雅之色,隐寓作者的恬淡之心,又马上以草色入帘青的生机盎然点明恬淡中充满生机的仙活生活状态,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
258、交朋识友,皆是同道高洁之士,抚琴研经,生活从容多滋味。
259、远离嘈杂的音乐,远离伤神的公务,这种闲暇的生活实在让人羡慕。
260、这种既像隐士,又存在尘世的生活方式,是道德高尚之士羡慕的,也是凡夫俗子们向往的。
261、通过这几句的描写,我们看到了是一幅神仙的生活画卷,表达了陋室主人雅致澹泊的生活情趣。
262、 注:第六句为正面描写,看出作者从容淡定;第七句为反面描写,写出作者对世俗生活的厌弃。
263、8—9句 结句引用“孔子云:何陋之有?”,引古人之言, 收束全篇, 说明陋室“不陋”。
264、表达了他对当时封建礼教的最高道德品质的追求。
265、用圣人肯定的操守来规范要求自己,也许就是刘禹锡对自己的道德品质的最高要求。
266、这样的结句,不说其中的内容是何种意思,但结合题意,却是妙手天成。
267、因为封建礼教是以儒家的道德标准为最高道德标准的,孔圣人的肯定,也就为他道德品质的论注下了最好的定论,论文当有论据,而引孔圣人言作为论据,无疑在当时是最好的论据,充分而不可辩驳。
268、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269、作者借这南阳的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扬子云的玄亭作类比,引出自己的陋室,及诸葛亮与杨雄为自己同道的意思,也表明了作者以这二人为自己的楷模,希望自己也能如同他们一样拥有高尚的德操,反映自己以古代贤人自况的思想,同时暗示了陋室不陋。
270、实际上刘禹锡这样写还有另一层深意,即诸葛亮是闲居隆中草庐以待明主出山。
271、而杨雄呢?却是淡薄于功名富贵,潜心修学之士,虽官至上品,然他对于官职的起起落落与金钱的淡泊,却是后世的典范。
272、刘禹锡引用此二人之意,他想表达的意思是:处变不惊、处危不屈、坚守节操、荣辱从容的意思。
273、既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又想逢明主一展抱负,若无明主,也甘于平淡的那种志向吧。
274、这结合刘禹锡官场的起起落落,是比较符合实际情况的。
275、 可以说,这篇短文表现的主题就是通过对陋室的描绘和歌颂,表达了作者甘于淡泊、不为物役的高尚情操,反映了他不与权贵同流合污的高洁清峻的品格。
276、经典诗句 本文主旨句: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77、 诸葛庐子云亭体现陋室环境清幽的句子: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278、 体现作者交往之雅的句子: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279、 体现作者活动情趣的句子: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280、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281、 作者以古代名贤自比的句子: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282、 全文中画龙点睛的句子:孔子云:何陋之有?情操与情趣 表达了作者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和高洁傲岸的道德情操 索隐 为什么说“陋室”不“陋”,这样说是否前后矛盾? 《陋室铭》写的是“陋室”,其实“陋室”不陋,这样说并不矛盾。
283、作者先用新颖的,易为人们容易理解的比喻:“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引入正题:“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84、这就是说,房子虽然简陋,但我的德行却是高尚的。
285、“惟吾德馨”与结尾“孔子云:‘何陋之有?’”相呼应,点出文章的灵魂。
286、孔子以“君子”自居,作者以“品德好”自居。
287、诸葛亮、扬子云也都是品行高尚的人。
288、诸葛亮身居茅屋而知天下三分;扬子云在简陋的亭子里写出了《太玄经》。
289、在作者看来,君子连同他们居住过的“陋室”同样名闻于天下。
290、所以,只要德行高尚,虽身居“陋室”,又“何陋之有”呢?这就是“陋室”不“陋”的深刻内涵。
291、 2、《陋室铭》为什么能成为脍炙人口的名篇? 主要是因为本文的艺术手法独特,作者的构思巧妙,运用了大量的修辞方法,字里行间都洋溢着刘郎才气。
292、首先,本文巧妙地运用了比兴手法,含蓄地表达了主题。
293、“比”,就是用具体事物作比,即通常我们所说的比喻;“兴”,手法上和“比”相同,但主要是前一句的出现为了引出后一句。
294、例如本文开头四句既是“比”,又是“兴”,言山水引出陋室,言仙、龙引出德馨,言名、灵暗喻陋室不陋。
295、用诸葛庐、子云亭类比陋室,表达出作者政治和文学两大理想,最后引孔子话作结,又暗含“君子居之”的深意。
296、 其次,大量运用了排比、对偶的修辞方法,如开头几句排比,造成了一种磅礴的文势。
297、对偶句既有描写又有叙述,节奏感强,如中间的六句对偶。
298、同时,本文押韵严格,用名、灵、馨、青、丁、经、形、亭几个押韵字,一韵到底,读起来铿锵有力,富有节奏的美感。
299、总之,这是一篇思想性和艺术性两全齐美的佳作,所以能传颂不衰,脍炙人口,成为千古赞誉的名篇,流传千古。
本文到此分享完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关键词:
Copyright 2015-2022 起点礼仪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皖ICP备2022009963号-12 联系邮箱: 39 60 29 14 2@qq.com